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被宣揚的價值優勢

一個資產如果有優勢,當然相對有價值,因為其優勢都是價值的一部份。可是如果優勢早早被宣揚了,雖然還是價值,但在自由市場上亦會被反映到價格之上,高價值資產亦會變成貴資產,因此對投資者並沒有太高「利錢」。


Jeremy J.Siegel 在 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一書中提出,有時「大眾對股票的期望」相對 「其股票的真正實力」也是一個投資的指標。他在書中舉了一個好例子,在1950年至2003年,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價值大概上升了120倍,而 IBM 的股票價格則上升原來的近 300倍。不過,1950年投資標準石油公司並將股利再用於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可以積累的股票數量為最初購買量的 15倍,而 IBM 的投資者採用相同的積累方法只能擁有 3倍數量的股票。

論增長能力,IBM公司絕對比標準石油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為什麼投資回報則比下去呢?因為投資時 IBM 的股價太高了。股價水平高低很多時是受大眾的熱錢所決定的,好像大眾為各股票評分,但這個分數可能過於樂觀,使股價太高,高於公司本身應該值的價錢,令投資回報大減。

相反,一間運作很好的公司,本身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偏偏被大眾忽視,甚至被沽空,股價大跌,反而令這公司變得便宜,投資回報將會大增。所以投資人不單單是要了解資產的增值潛力有多少?該資產有多好?亦要照顧大眾對它的評分(反映到其價格上)與資產本身的真正實力有多大的偏差?當然,資產本身一定要是個好東西,這個論點只是決定其買入的時機而已。

以上舉的是一個應用在股票上的例子,而資產不一定是指股票,還可以是物業。止凡一向對新樓盤都沒多大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新盤往往都會比同區樓價貴,這個溢價何來呢?除了樓盤「新」之外,還有發展商的賣樓技巧。發展商一定會把握賣樓盤的時機,呼天搶地去宣揚新樓盤的價值優勢,務求以最高價格賣出所有物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物業有多好,交通配套有多方便,誰人不知道呢?她們一定把樓盤的好處都放大來宣傳,而壞處就隻字不提,大眾對樓盤的願景價格都會相對高,從投資角度看,還有「利錢」嗎?不過面對專業的發展商售樓團隊,賣樓盤時的氣氛加上一些優惠,甚至買家本身可能有自住需要等其他因素,買家們多會很樂意購入。

然而,同一個物業,若干年之後,開始由新樓盤變成區內普通樓盤一個,市場對這個物業的亢奮程度會慢慢下降,沒有太多人再提起這個樓盤。其實這個樓盤的所有設施及優勢仍是存在的,好像位於鐵路上蓋、交通便利、具大商場、華麗會所、名校網區等等,不過市場好像都忽略了,優勢彷彿從大眾的口中慢慢消失,價錢漸漸回復市價。

另一邊廂,一些明明有很好的價值優勢,但反被中傷,令價值沒有反映在價格上,更甚者,價格可能比市價還低得很。投資時不要買「燙手山芋」,這個道理顯淺易明,但往往知易行難。作為投資者,注意價值亦要注意時機,相信大家都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資金,在適當時候放置到適當的位置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熱門文章